当教育遇见科技 AIGC赋能教学创新带你触摸未来课堂脉搏

 

当今时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领域。我校于3月17日、4月7日在学术报告厅召开教师论坛。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如何更好地赋能教育,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变革,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img1

img2

主持人:李偲

img3

主持人:张滋艳

信息技术组 AI赋能教学分享

img4

中学信息技术组秦琴老师以《AIGC赋能教学创新》为题,围绕“AIGC赋能教学创新的必要性”、“AIGC助力教学设计”以及“AIGC工具助力教学增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进行概念阐释的同时,秦老师也为大家现场演示了利用“即梦AI”复活课本角色,利用DeepSeek+MOKI生成课堂情境动画,以及利用DeepSeek+Xmind自动生成思维导图的操作步骤。秦老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 AIGC 正是新时代的火种!这场由AIGC引领的教学创新之旅,才刚刚启程,未来可期,精彩无限!

img5

数学组 AI赋能教学分享

img6

中学数学组岳仲涛老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 "AI 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 的分享,以系统且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在场教师呈现了 AI 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前沿图景。岳老师首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当前数学教学面临的现状与挑战,随后从四个维度提出创新策略:借助 AI 实现数学知识的动态可视化呈现,构建基于算法的自适应题库系统,创设课堂实时反馈技术平台,以及建立数据伦理框架。他特别强调,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必须筑牢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防线,确保教育数字化转型行稳致远。

讲座中,岳老师充分展现了技术赋能教学的生动实践。通过现场演示圆锥曲线动态模型、函数图像动态生成视频及数列递推关系可视化案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动态情境,其兼具学术深度与趣味呈现的讲解方式,不仅带来了直观的视觉冲击,更引发了在场教师对 AI 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入思考。这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分享,为探索智慧数学课堂的创新路径提供了宝贵借鉴。

img7

英语组AI赋能教学分享

img8

中学英语组倪倩老师带来了一场关于 "AI 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应用" 的深度分享,聚焦写作教学这一核心场景,系统阐释了技术赋能下的教学革新路径。倪老师首先剖析了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个性化指导不足、语料供给单一、批改效率低下等现实局限,继而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 AI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元赋能路径:通过算法精准分析学生语言水平,实现写作任务的智能分层布置;依托海量语料库构建动态资源池,为不同写作主题提供跨文化语境的地道表达范例;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语法纠错、内容逻辑分析及个性化修改建议的实时生成。

整场分享既有对课堂痛点的精准诊断 —— 如通过对比传统人工批改与 AI 即时反馈的效率差异,直观展现技术优势;又有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思考 —— 从教育数据隐私保护到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构建,展现了扎实的研究功底与实践智慧。其分享既扎根教学实际,以鲜活案例展现技术应用的落地路径,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为 AI 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引。

img9

地理组 AI赋能教学分享

img10

中学地理组黄瑜馨老师围绕 "AI 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教学实践" ,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经验分享,以极具实操性的技术应用策略,为地理教学的可视化、趣味化创新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黄老师结合地理学科时空尺度宏大、概念抽象性强的特点,重点分享了 AI 技术在教学素材创作与复杂知识解构中的创新应用: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板块运动、大气环流等抽象原理转化为生活化比喻,配合具象化案例拆解,让地理规律理解更接地气;借助Deepseek与剪映的智能剪辑功能,快速生成地形演化、气候分布等动态教学视频,实现地理过程的时空可视化呈现;利用万彩动画大师的 AI 智能生成功能,高效制作地理原理阐释类微课,通过动态模拟让等高线判读、洋流运动等教学难点变得直观可感;现场演示即梦 AI 图片生成工具,展示如何根据教学需求快速产出高精度地形剖面图、气候直方图等定制化教学素材,解决传统教学中可视化资源制作耗时的痛点。

分享内容紧密贴合课堂实际的技术应用技巧,既展现了 AI 工具的多元功能 —— 从概念解构到资源生成,从动态模拟到个性化素材创作,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质与技术工具的深度适配。为地理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局限、提升课堂表现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 "技术工具箱",更展现了 AI 赋能学科教学的无限可能。

img11

物理组AI赋能教学分享

img12

中学物理组刘则鸣老师以 “试题模型设计” 的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了他在 AI 工具应用中的深度探索与独特思考,为教师群体展现了人机协同的精细化操作路径。

刘老师首先结合具体案例,剖析了AI大模型在教育应用中的潜在局限:指出其可能因数据训练偏向形成“思维惯性”,或在特定题型(如跨学科综合题、创新性开放题)中因训练数据不足导致输出偏差。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系统化的应对策略:主张采用 “多平台模型协同互补”的技术方案,通过对比不同 AI 在逻辑推导、解题思路上的差异,规避单一模型的算法局限;强调教师必须深度介入 AI 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要逐行研读模型的推理步骤,更要针对其逻辑漏洞进行定向纠正,通过“提问—验证—修正”的闭环流程,迭代优化答案的精准度;同时建议在人机交互中使用结构化提问语言,通过精细化指令提升 AI 响应的匹配度。

整场分享以具体教学场景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既揭示了AI工具的应用边界,又展现了教师在人机协同中的不可替代性。刘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规避技术风险的实用策略,更引发了关于 “AI 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重构” 的深层思考——在算法与人类思维的双向互动中,如何建立更具创造性的伙伴关系。

img13

img14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校长张守和老师指出,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奔涌而来,AI 为教育领域开启了众多突破性的新可能。不过,AI 本质上只是一种工具,绝非能够取代传统教育的 “万能解”。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持批判性思维,精准把控技术应用的尺度,始终以教育规律作为行动的基准,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让 AI 技术切实服务于充满温度与深度的生命成长过程,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数智技术不仅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在这一背景下,“数智赋能教育,技术助力教学”已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教师对AI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转型,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邓美璇

文:张滋艳、李偲

审核:王娟 唐渝强

创建时间:2025-04-09 10:10

发布: 成都七中八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