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天平——大班组STEM探索活动
一、活动起源
阳光明媚的一天,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开心地玩着跷跷板。
小宇:“哎呀,我怎么又掉下来了?”
恩恩:“是啊,为什么跷跷板有时候让我翘起来,有时候又‘啪嗒’一下掉下来呢?”
桐桐:“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重量不一样呢?”
老师:“没错,跷跷板就像一个天平,重的一端会掉下去,轻的一端就会翘起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
跷跷板,就像是一个天平,能反应物体的轻重对比,在探索天平的过程中能了解重的相对性。于是,我们一起开始了关于天平的探索之旅。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天平的基本原理,认识天平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技能目标:能动手制作天平,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STEM核心素养
S(科学):探索天平的工作原理,理解物体间重量与平衡的关系,培养科学思维。
T(技术):在制作天平秤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木棍、鱼线、纸杯、剪刀等简单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和制作,体验技术的乐趣和实用性。
E(工程):设计天平秤时,需要考虑材料的选取、结构的稳定性和测量的准确性等工程问题,培养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
M(数学):在测量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记录和比较,如数量的比较、重量的加减等,提高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活动过程
探秘天平
天平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经使用天平。这种天平是用一根竖棍中间钻个孔,再横穿一根直棍,在棍的两端各用绳子挂上一个盘子。古埃及的天平虽然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经具有现代天平的基本结构。
天平的组成
团团从家里带来了玩具天平,孩子们通过实际观察玩具天平和教师讲解认识了什么是天平以及它的功能。
孩子们知道了天平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支撑架、 秤盘、臂杆和悬挂装置几个部分,并且天平还有其他细微的组成部分,如平衡螺母、分度盘、标尺等。
比比谁更重
天平的独特结构吸引了孩子们,大家都想试试用天平来比较物品的重量。孩子们寻找班级的各种物品,不管是大的小的,只要能放进去秤盘,都要比一比。
在比较重量的过程重,孩子们产生了疑问:
小棠:“老师,为什么我都塞满了,还是没有他重呢?”
老师:“因为它们的材质不同。有的东西虽然小,但是重量比较大”。
哪些东西又小又重呢?孩子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寻找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质量比较。
经过实验,孩子们发现金属的、实心的物体更重,塑料的、软软的物品虽然大但却很轻。
到底谁更重
团团:“老师,石头比积木重,那石头和积木他们到底有多重呢?”
到底有多重?新的问题出现了。前期的重量比较,用到的玩具天平没有具体的重量刻度。科学天平能够更准确地对比出物体的质量,于是我们为孩子准备了机械托盘天平秤。
有了砝码就可以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用砝码来衡量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每个物体对应的砝码数量。
设计天平秤
带着浓郁的兴趣,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自己想要制作的天平。
在家制作天平秤
宝贝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家中的材料,亲子协作制作了天平秤。
验证天平秤
制作完成后,孩子们在幼儿园一起分小组验证制作的天平秤是否有效。
问题提出
在验证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问题。
问题1:我的这个天平秤一开始就不平衡。
问题2:天平秤放上物品后没有任何变化。
问题3:这个天平秤放东西容易倒。
根据孩子们的问题,我们一起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
溦溦:“因为天平臂两边不一样长,所以不平衡,老师说过天平臂是一样长的。”
元元:“固定天平的方式不对,皮筋缠绕太紧了、动不了,无法正常工作。”
轩轩:“天平的底座太轻了,一碰就倒了。”
解决办法
办法1:制作时让天平臂两边一样长。
办法2:更换固定的方式,用悬挂的方式更好。
办法3:在瓶子里面装物品或者水,底座变重了就不会倒了。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天平秤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制作出了2.0版本的天平秤。这一次我们天平秤更加精美准确啦!
天平秤展览会
总结了前面小朋友们在制作天平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小朋友们对自己设计的天平秤进行调整,制作出来好看又能测量重量的天平秤啦。
在这次STEM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关于天平秤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还通过利用塑料瓶、积木、木片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天平秤,在实践操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重量比较的认识和理解。
供图:刘佳
供文:谢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