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沙锤,奏出精彩——小一班STEAM探究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欲。他们喜欢用各种感官直接去感知、探索、认识周围世界。
活动起源
区角活动里,表演区的乐器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材料,大家击打乐器,欢声笑语。
可一声脆响,言言一不小心把沙锤摔在了地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向地上四处散落的沙锤零件,这可怎么办呢?
一场有关孩子们与沙锤的奇妙之旅就此起程!
Steam核心素养
科学:了解沙锤,知道沙锤的基本结构;理解沙锤是一种因材料和瓶壁发生碰撞,产生震动而发出声音的乐器。
技术:使用自己选择的材料组装沙锤,尝试运用各种粘贴方法,对沙锤进行优化。
工程:和家长完成材料收集图,收集各种材料并利用瓶子、豆子等材料将沙锤制作完成。
艺术: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使用沙锤进行表演,欣赏和理解他人的艺术创作。
数学:通过制作沙锤,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声音大探秘
孩子们将断掉的沙锤重新拼上,恢复了沙锤的外型,可摇起来却没有了声音。
知一:怎么办!沙锤摇起来没有声音了!
燃燃:啊?为什么会这样呢?
京京:我看到沙锤里面的珠子都掉出来了。
教师:为什么没有了珠子的沙锤就无法发出声音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吧!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声音”,我们一起做了丰富有趣的小实验。
科学实验1《跳动的盐粒》
老师将塑料薄膜紧紧套在碗上,再盐粒洒在碗口的塑料膜上,孩子们对着薄膜大声喊叫,白洁的盐粒跳动起舞!
科学实验2《小盒咚咚响》
孩子们将空盒子拿在手中使劲摇动,什么声音都没听到,可将盒子中装入几块小积木后,孩子们小手一挥,盒子便发出了“咚咚”的声响。
科学小百科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并通过介质进行传播。
自制沙锤乐趣多
孩子们将散落的小珠子放回沙锤后,沙锤便又能发出“沙沙”的声响,孩子们对沙锤的兴趣越发浓厚。
依依:我们来用沙锤表演节目吧!
楠楠:好呀好呀!我们可以一边摇沙锤一边唱歌!
沐荷:我也想表演,但是沙锤不够了......
侯侯:我们去买吧!
沐秋:这会儿也买不了沙锤呀!
橙子: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沙锤呀!
在谈话活动中,孩子们想要通过自己制作沙锤来完成她们的表演,为了支持孩子们的兴趣延伸,教师与幼儿一起尝试制作沙锤。
认知活动:认识沙锤
老师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了沙锤的基本结构以及沙锤的演奏方式。
科学小百科
沙锤是摇奏体鸣乐器,起源于南美印第安人的节奏性打击乐器。其基本结构有:锤体、手柄、填充物。
家园共育:材料大调查
经过前期活动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制作沙锤所需的组成部分,于是教师联动家长进行家园共育,与孩子们一起寻找可以用来制作沙锤的材料,并完成了自己的沙锤材料调查表。
孩子们将找到的材料带到了幼儿园来,经过老师的分类整理,孩子们多选择用塑料水瓶做锤体,用豆子、石头、米粒做填充物,但大家也发现了问题。
Q1:很多小朋友只带了锤体和填充物,没有准备手柄的材料。
解决办法:在班级区角中寻找可以用来作手柄的材料。如:圆柱积木、拼插棍、纸筒等。
Q2:怎样将锤体与手柄连接在一起呢?
解决办法:思考并选择连接工具:双面胶、粘土、胶棒、透明胶。
初次制作
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材料一一摆好,先将填充物一颗一颗地放入瓶子,拧紧盖子;再把手柄材料与锤体接在一起,用连接材料进行粘贴,围裹。
装填充物
双面胶组
粘土组
胶棒组
透明胶组
孩子们的沙锤大致制作完成,可新一轮的问题也出现了。
Q1:有的沙锤连接牢固,有的沙锤摇几次就会断掉。
解决办法:通过材料比较,筛选出能够牢固连接锤身与手柄的材料,总结出双面胶最适宜。
再次制作
孩子们优化了沙锤材料后,纷纷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奇妙小沙锤!
沙锤演奏会
孩子们的沙锤制作好了,区角游戏中,大家商量表演一场沙锤演奏会,在欢快的音乐中,孩子们自信展示,热情洋溢!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从声音入手,了解声音的振动和传递,在制作沙锤的过程中,探索多种制作工具,感知了沙锤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到了动手动脑积极探索的快乐。
供图:曾茜
供文:李甍莅
审核:熊鑫/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