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黑暗
——浅谈《高老头》
陈江雨
在十九世纪初的巴黎,文明就像一辆大卡车,如同印度的神车,碰到一颗极难粉碎的心,略微停一下,立刻又把它压碎,浩浩荡荡地继续前行 。
在面对可怜人的遭遇时,人们有七零八碎的痛苦,因为罪恶与善举混在一起而变得庄严,使唯利是图的人也要定一定神,感叹一番。可是他们的感触瞬间会化为乌有,就好比匆匆忙忙吞下的一颗甜美果子。
试问在那个世风日下的年代,到底是人性的沦丧更可悲,还是道德的癫疯更可怕?
《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的序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批判。
非常欣赏的是巴尔扎克对法学生,拉斯蒂涅的心理变化的描写,十分细腻,让读者能够一点点地看到一个青年在计划让自己爬上社会上层,与自己良心的斗争。不过相较于其它青年人,那些顾不上考虑险阻与危险,只看得见成功,仅凭幻想,把自己的生活诗化,计划一旦失败,他们便自怨自艾的人,他终究还是未跌进社会的泥潭深处。在本以为他要因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欺骗他人,装阔显摆时。不曾想到他却是最后在高老头身边照顾的人,最后为高老头送终的人。即使这件事耗尽他所有钱财,他也没有犹豫。或者这个结局多少还是让读者感到些许欣慰。
但又因为故事的结尾就到此为止,于是拉斯蒂涅最后会变成什么人?
谁知?
他能否让自己不坠入深渊,是否会像高老头的女儿一样忘记自己的父母,将自己父母的血汗钱榨干?
谁知?
看书时,大概每个读者都会想把除了高老头的其它人都扔进火炉里去淬炼他们的良心。可那不过是你我一时同情心的泛滥,只是自以为是的看透了那个时代巴黎的社会,深深的鄙夷罢了。
若我们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你能保证我们不会比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更加丧尽良心?不会比伏盖太太更加吝啬?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或好或坏,或伟大或卑劣,毕竟人心迥异,对社会认知不同。有的人深陷社会的泥潭,不曾挣扎,行尸走肉;有的人站在泥潭的高处,冷眼旁观;有的人一心想将泥潭填补成花园,做万人的救世主;也有人沉默地倚靠在不是那么滑的泥地边缘,蹉跎一生……
无法谴责。
我们无法谴责,因为我们都是人。
上帝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分配给某个人的食物都不相同,有的人甚至会被上帝遗忘 ,毫无所得。面对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总是显得格外被动,但也并非毫无办法,毕竟大部分社会现实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于是改变现实也必然由我们行动。
幸好,总有这样的人,出现在每个濒临毁灭人性的时代。
人们总是期盼黎明的曙光,因为光明让他们看到希望。即使在黑夜里有万千灯火,点亮繁华的城市,也不及阳光的一丝,因为黑夜的光是冰冷的。
黎明有的不仅仅是曙光,还有未褪去的黑暗。
有的人选择了沉睡在黑暗里,也有人抓住了那束曙光。